强基计划不适合什么样的学生?哪些学生不适合强基计划?
但是,尽管强基计划有这些优势,但是,它也并不是合适所有有意愿想要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的。

下面就为大家盘点并不适合报考强基计划的几类考生,如果你符合下面五点中的两点及以上,报考强基时就得三思了。
对基础科学不感兴趣的考生
目前,强基计划提供的专业分别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中国语言文学、历史类、哲学、基础医学、力学类等。
基础学科的学习虽然并不完全等同于"坐冷板凳",但也要做好"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
所以,请考生们扪心自问,你们是基础学科的"真爱粉"吗?
你有一颗甘于付出而不求回报的心吗?
你做好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准备了吗?
强基计划对于基础学科感兴趣的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的拔尖人才而言,是一项重大利好政策。
但是对于基础学科不感兴趣的考生来说,如果只是为了进入名校而不得不选择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就读,那么无论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在未来的工作中都将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而且,强基计划原则上不支持入校后换专业(有一些高校支持在本校强基计划的专业内部转换),因此,以期进入名校后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并不可取。
高考成绩不能匹配的考生
在强基计划的招生过程中,高考成绩和综合成绩都是入围的重要标准。
参考2021年36所强基高校的招生简章,均采取85:15的构成比例,由此可见,高考成绩在强基计划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通常情况下,强基计划对于考生的高考成绩要求比较"宽松",比如清北均只说明在非高考改革省份,高考成绩达到一本线即可。
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如果成绩只能达到一本线是不可能被清北的强基计划录取的。
比如说,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在四川招收30名理科学生,那么入围的学生人数会达到60名,那么以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成绩从高到低排列,60名考生位次基本是在全省700名之前的。
但是如果是硬上线的话,四川考生要考到100名以内才有希望被清华大学录取。

所以无论怎么说,强基计划确实是比高考硬上线要容易一些。
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因为初审后还会有笔试、面试等环节。
如果考生本身层次与36所双一流A类高校差距较大,那么在此方面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着实有些许不明智。
对校考一知半解的"学霸"考生
无论是"学霸"还是"学渣"都希望能考上自己能力所及的zui好的大学。
但是有些'学霸"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他们仅仅是"做题家",由此强基计划的校考对于他们而言就很难取得理想的分数。

因为校考的试题非常灵活,超过了高考难度,而清北等部分高校的笔试难度甚至达到了数学联赛二试的难度,只有高中知识没有竞赛基础是没有办法在校考中取得好成绩的。
比如去年的北大强基计划的笔试试题,就有考生普遍反馈数学难,即便有竞赛基础的考生也表示有大约1/4左右的试题不会,而没有竞赛背景的考生考起来就更加吃力了。
所以如果想通过强基计划进入这些高校,那么还得花精力在竞赛题上,虽然说这个功课可以在高考之后再来练习,但是时间有限,只有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来准备,如果考生对竞赛题一筹莫展,也毫无心得体会的话,那么也很难取得zui终的胜利。

只想进名校,以强基计划为跳板的考生
我们需要知道强基计划不是捡漏,更不是躺赢,名校光环固然闪耀、诱人,但是,一方面考生不能选择计划外的学科;另一方面,强基计划虽然可以降分录取,但却不是断崖式降分。
以山东省2021年高校强基计划来看,校考入围线均低于高考同类专业zui低投档线,二者分差大多在10~30分之间。
所以,学校的层次决定了学校的关注度,决定了学校的分数,考生要不要报考更应该是综合考虑的结果,而不应该仅仅是名校光环单向决定的。

缺乏科学精神、思维以及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考生
强基计划的初心是为国家战略计划培养人才,提倡本硕博连读,这里面"关键领域"、"人才紧缺"是重点。
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学习,基础学科的学习更需要学生具有科学的精神、思维以及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所以立志为科研为祖国奉献、研究的决心与实践是对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的要求,而这36所强基高校的招生简章中也都有类似的描述。
因此,学科精神、思维及探索性学习能力也是判断要不要报考强基计划的重要因素。
写在zui后
因为强基计划就是基础学科的研究,所以学生得有"沉浸"科学的准备,换句话说得有甘于清贫的意识。
想起前段时候,网友对于西湖大学本科招生(今年开始)的评论,觉得大家分析得也很到位。因为西湖大学今年本科招生多"天坑"专业,大家不太看好它的招生情况,而更加多的网友表示这样的专业更适合有科研理想但却不愁吃穿的学生。
"天坑"专业与基础学科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是先要理想还是先要面包,还得三思。